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置

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观,在采用“能力本位”观的基础上,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根据环境保护产业和相关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坚持“重视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的基本原则优化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方向课程,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形成面向环境工程应用领域、互为支撑又具有地方和行业特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主要措施:

(1)优化课程设置,彰显人才培养特色。除了保持“水污染控制”特色外,增加土壤修复、环境生态学等选修课程,使毕业生在废水处理工程、土壤修复工程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应用和实践能力。

(2)更新教学内容,培养适用人才。基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的“创新短课”小班课,打造“科研课题研修短课”、“工程专题研讨短课”、“专业技能实训短课”三类小班研修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如:电镀废水处理工程、超富集植物修复土壤、高排放标准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将典型的工程案例和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及时引入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学到环境工程专业最新的知识与技术。

(3)强化实践教学,构建特色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紧扣当前企业所需求的专业技能,突出专业方向,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架构、优化整合实践教学内容。

(4)听取“环境工程专业外部咨询委员会”意见,通过问卷调查校友、雇主、毕业生意见,以及中小微环保企业环境治理岗位群对知识能力需求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走“订单式”培养之路。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积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探索混合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3年改革实现90%以上专业课程实行混合式教学。

主要措施:

(1)注重以多媒体为载体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基于优学院平台完成所有理论课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2)扩展2019年启动的“环建学院教师工作坊”研习主题,提升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形成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做”一体化互动教学模式,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

(4)通过学院绩效方式激励有基础教师或团队申报各级教学成果奖,邀请校内外有经验专家进行材料组织申报辅导。

3.实践性教学改革

强化实践教学,增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构架特色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验室建设,整合和优化专业实验室资源,重新构建8个专业实验室。力争新增1个实验中心建设,新增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增10个以上校外优质实践教学基地,形成2-3个“产学研用管”创新平台,建立1个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库,增强实践教学的计划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主要措施:

(1)从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与特点分析入手,研究实践课程内容,从而调整实践教学的内容,构建完整的、有意义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专业“课程实训+专业见习+岗位模块实训+毕业论文+创业教育”五位一体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2)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提升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的开设比重。加强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和开放程度,为本科生自主开展实验技能训练提供良好环境。

(3)坚持产学研结合,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巩固和扩大校外实习“产学研”合作基地数量。

(4)聘用企业兼职教师促进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深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5)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建立多元创新性训练平台。继续推进和完善学院2019年出台的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基于教师的科研项目开展实践性教学。

4.课程与教材建设

重点构建“环境污染治理”方向课程群模块,整合教师资源,完成课程组与教学团队建设。到2022年,重点建设2-4门示范性专业核心课程,4-6门专业优质课程,新增省级“金课”(精品课程或在线开放课程)立项1-2项,争取获得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立项,开设通识核心课2-3门,新增2部以上省级及以上规划教材。结合环境专业课程特点,着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课程思政建设,到2022年,重点建设思政入课的核心课程不少于5门。

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建设资金。在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的组织管理上,学校实行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级建设、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建设、管理与示范并重的建设机制。

(2)建立培育机制。在专业范围内遴选质量工程相关的优势特色项目,对其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先期投入和建设、重点培育,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

(3)建立、健全集体备课、观摩教学、听课制度等。

(4)加强精品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引领课程改革。组建由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与信息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的精品课程建设队伍,以精品课程《无机化学》为样板,开展《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工程原理》、《分析化学》、《环境监测》等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构建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精品课程群,不断提升专业课程建设质量和效度。

(5)精选和自编相结合,增强教材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在严格选用国家优秀教材的同时,根据教学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将科研成果、工程实例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编写出版符合工程应用特色的教程,丰富环境工程专业教程资源。